断舍离

Dan Sha Ri

最早接触到《断舍离》这本书是在 2017 年左右,但真正入手这本书已经是 2018 年 8 月了。

当时看到「断舍离」这几个字,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无它,只因自己当时事业与爱情双双滑铁卢,急着要跟过去的自己 say goodbye。

而从断舍离物品开始,慢慢地整理思绪,着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恰逢最近「沉迷」于读书无法自拔(实际上是在疯狂地买书,😓),发现了据说是整合了之前 3 本书、集大成之作的 2019 新版《断舍离》

凑巧最近又刚好在搬家,家里乱到一塌糊涂。

遂想着重新拜读一下,来治疗一下自己的「懒癌」。

以便好好整理一下自己的「杂物」,「净化」一下自己的心灵……

断舍离

断舍离

对于《断舍离》这本书,我个人认为它其实是一本关于生活态度的哲学书,而不是一本关于居家整理的工具书。

大多数人选择「断舍离」的初衷,应该跟我的情况相类似。

就是觉得家里的杂物太多了,但是又不知道该如何整理(清理),因此想要学习如何「断舍离」。

但我想说的是,居家整理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终的根本还是要通过「断舍离」找到自己内心的平静与平和。

这一点与欧美所提倡的「Minimalism(极简主义)」非常相像,但二者之间还是有些不同。

「极简主义」有点追求极端的「简」,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有点难。而相比之下的「断舍离」,则更加适合我。

说了这么久,到底什么是「断舍离」?书中的解释为:

  • 「断」物欲
  • 「舍」弃废物
  • 「离」执念

私以为,「断舍离」,要断的从来不是物品,而是自己的执念。

全书中最喜欢的一段话:

「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天失去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几乎没有人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到释怀。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练习如何放手, 才能坦然地接受烦恼,甚至衰老、病患和死亡。」

认清现状

为什么我们家里的杂物越来越多?为什么我们无法过简单快乐的生活?

其实,还是因为我们没有认清现状,没有做出想要改变的决心。

当然,想要「断舍离」便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但开始之前,我们还是要先问一下自己,为何我们无法做到「断舍离」?

逃避现实型

这类人,往往因为工作繁忙的原因,极少有时间待在家里。就算在家,也不愿意做家务,只想埋头工作。

比如我,就是经常这样给自己找借口的:工作忙啊,毕竟一年 365 天有 280 多天都在加班,哪有时间搞卫生啊?

但是,恰恰是因为不愿意搞卫生,家里才会乱七八糟,进而导致心情不好。

而心情不好,人就更不想待在家里,由此陷入了一个永无休止的恶性循环。

比如我最近就经常出门在外做氛围组,在咖啡厅等地方看书、写文章。

不过这类人一旦开始收拾,倒是可以收拾得干净利落,一点也不拖沓,对很多物品也没有太多的执念。

也就是说问题不是收拾本身,而是不愿意开始收拾。

逃避现实型

执着过往型

执着过往的人,往往会保留和珍藏很多现在用不着的旧物。

比如以前的相册、奖杯、奖状。以前和亲人、朋友、情人的信件、礼物等。

他们往往喜欢回忆过去,想当年如何如何,而不愿意面对现在。

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没有「活在当下」,这种类型的人跟逃避现实型也有着一定的关系。

在某种程度上,我也算得上半个执着过往的人。

倒不是整天忆当年如何那种,而是以前的很多东西都留着,舍不得扔。

比如马拉松的纪念奖牌,各种荣誉证书,乱七八糟的信件和礼物等。

执着过往型

忧虑未来型

忧虑未来的人,说好听点是未雨绸缪,说难听点是杞人忧天。

我觉得国人多多少少会有点这方面的强迫症,毕竟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都是要「考虑未来」,要「深谋远虑」。

因此,大多数人往往会囤积很多没有用的东西,比如卷纸,沐浴露,洗发水等。

甚至看到商场、超市有打折产品出售的时候,就会莫名其妙地入了一大堆眼前并不需要的东西。

理由就是,将来说不定哪一天就用上了。

然而讽刺的是,往往囤货还没用完,自己已经开始了下一轮囤货……

比较幸运的是,经过了好几年的「进化」,我现在对于不可预知的未来,并没有那么焦虑了。

忧虑未来型

物品现状

除了从思想上认知自己的「现状」外,我们同样需要确认物品的现状。

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物品,到底是处于「凌乱」、「过剩」还是「堆积」的状态。

「凌乱」指的是东西用过后,随手散落在各处,但是只要简单整理一下,就能快速恢复干净整洁的状态。

「过剩」则属于东西使用过后,想要整理放入收纳箱,却因物品数量过多,而发生无法收纳的情况。

「堆积」就已经是很严重的状况了,这是长期物品「过剩」状态的延续。东西往往是一层上面又一层,只有最上层的物品被使用,底层的物品则长期处于吃灰的状态。

对于我个人而言,现在应该是处于「凌乱」和「过剩」中间的状态,应该还有得救……😅

但很多常年不用的物品,却已经处于「堆积」状态了,这个有必要赶紧清理下。

如果同样已经是「堆积」状态的小伙伴,那就赶紧行动起来吧!

选择取舍

第一步,就是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

这个很好理解,过期的食物,破烂的衣服,不能使用的工具等等。

只要你认为是垃圾或者是废品的,直接处理掉就是了,不要犹豫!


第二步,从「自我轴」和「时间轴」两个纬度来取舍

这部分实际上是「断舍离」最核心的思想。

看起来好像非常的高大上,晦涩难懂,但解释起来其实非常的直白。

所谓「自我轴」,就是以自己的喜好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

在进行物品的取舍时,只需要考虑「这个东西我想不想用」,只要是不想用的,就果断处理掉。

「时间轴」就是指「活在当下」,如果现在用不到的,就处理掉。

不要管以前这个东西如何如何,也不需要考虑以后用不用得到。


第三步,从自己觉得「必要」、「合适」、「愉快」的角度来审视物品

在处理完前两步的物品后,我们还可以从下面三个角度,进一步处理家中的物品:

不需要的东西:东西可以正常使用,很便利也没有损坏,但是丢了也不发愁,可有可无的东西。

不合适的东西:以前对自己很重要,但是现在不合适的东西。

不愉快的东西:东西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是用起来就是不开心、不喜欢的东西。

收纳整理

原书中列出了 5 种收纳指南,结合自己的情况,我觉得下面两个最重要。

一个是「7·5·1 法」,一个是「1 out 1 in 法」

7·5·1 法

所谓 7·5·1 法,就是「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占 7 成,「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占 5 成,「展示性的收纳空间」占 1 成。

这里所说的占多少成,指的是整理后的物品占所储藏空间的比例。

像衣柜、壁橱、抽屉等关上门就「看不见的收纳空间」,所放物品的比例,应保持在整体空间的 7 成左右。如果放置得太满,则又会变成永远都不愿意再整理的垃圾堆。

而像带玻璃门的冰箱、橱柜、洗碗机等关上门后,依然能「看得见的收纳空间」,所放物品的比例,应该保持在整体空间的 5 成。这样显得既整齐,又不会太拥挤。

最后,像玄关、餐边柜、书桌等「展示性的收纳空间」,则不应放置太多东西,占整体空间的 1 成就好。这些地方更适合摆放一些装饰性的东西,比如插花,艺术品什么的。

1 out 1 in 法

懂英文的小伙伴,非常容易理解「1 out 1 in」这个概念,就是:先出后进,不出不进!

以往我们买东西,总是喜欢先进后出,而不是先出后进

理由大多是新的还没买,旧的就出了,不就没得用了吗?

这其实都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真实的情况往往是新的买了,旧的也没有出。

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有意识地坚持「先出后进」的原则,逼着自己置死地而后生。

而且这样做还有一种好处,我们出的肯定是我们不喜欢的东西。

而我们进的,肯定是我们喜欢,或者功能性更好的东西。

长此以往,我们东西的数量并没有增加,但是东西的品质却在不断上升。

不知不觉中,我们生活的品味和品质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听起来是不是很赞?😊

最后

看《断舍离》使我明白,精神和肉体与居住的空间其实是紧密相连的。

如果长时间生活在一个杂乱无章的空间内,烦恼也一定会与日俱增。

我们所拥有的东西,是物质和精神的集合体,往往带有与我们自身相关的「故事」。

而这些东西,也是我们本身「具象化形态」和「抽象化情感」的一种体现。

清理居住空间,断舍离不需要的各种物品。从表面上看,是清理杂物。

其深层次的内涵,实际上是清理我们内心看不见的「多余的执念」。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不舍哪来得?

也许「断舍离」便是获得「快乐」的一种方法,谁又能说不是呢?

毕竟搞完卫生的我,总是觉得说不出来的舒爽……😂

「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
—— 德国诗人、哲学家: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