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滑雪板

不知不觉入坑滑雪也已经快一年半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怂恿」了不少朋友入坑。

众所周知国内滑雪场的装备情况,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要想愉快地滑雪,一块属于自己的滑雪板可谓必不可少。

有鉴于此,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选择一块适合自己的滑雪板。

由于本文主要面向初学者,所以并不会面面俱到,只会介绍一些最基本概念。

尺寸

选板子第一件事儿,就是确定适合自己的板长,说白了就是找到适合自己身高的板子。

首先,我们找一块平地站好,然后量一下从脚底到胸口的距离,再量一下从脚底到鼻子的距离。

通常来说,介乎于这两个长度中间的任意长度,都可以认为是适合我们身高的板长(如下图)。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从脚底到下巴的长度作为板长。

也有不少人喜欢到胸口或者到鼻子的,这完全属于个人喜好,并没有标准或对错一说。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长一点的板子稳定性会更好,但是不利于转向。而相对短一点的板子,稳定性会变差且不易控制,但却可以更加灵活地转向。

除了长度,我们还需要确认板子的承重范围——雪板可以承受的最小和最大重量。一般来说,承重范围会以「公斤」或「磅」为单位来表示,比如:52 - 80kg。

如果滑雪者的重量超过了板子所能承受的极限,轻则造成板子损坏,重则造成人员受伤。幸运的话,这两种情况都没有发生,你也会发现板子过于「灵活」,难以驾驭。

反之重量低于板子承重的下限,你会发现板子移动困难,转弯时也容易频繁地摔倒。虽不至于损坏板子,但也毫无滑雪乐趣可言。

可以这么说,合适的重量比合适的板长更重要!强烈建议大家在选板子的时候,参考雪板官方网站和其背后的标签,选择适合自己体重和身高的板子。

长度、重量都 OK 后,我们还需要确认板子的 Stance Width 是否合适,这里有一个新的概念:Stance Width(站姿宽度),指的是我们滑雪时左右脚之间相隔的距离(如下图)。

通过测量膝盖到脚后跟的长度,可以大概确认我们的自然站姿宽度(Natural Stance Width),这个就是我们最舒服的两脚间距。同样是参考雪板官网或其背后的标签纸,确认我们的自然站姿宽度在该板子所允许的最小和最大宽度之间便可。

雪鞋务必注意不要超出或不要超出雪板边缘太多,否则你会因为鞋头或鞋跟触碰雪面而频繁地摔倒。这种情况下,为了保命,还是选一个宽一点的板子吧。🤣

风格

对于新手来说,选择一块适合自己的板子,可谓是极其困难的事情。

尤其是市面上各种各样不同板型的板子,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外加很多半斤八两朋友的「迷信」推荐,又或是「无良商家」的宣传,大家就更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了。

板型的选择反映的其实是滑雪者的风格,大家可以先确定自己的风格,再根据下文的介绍选择适合自己的雪板。

形状

雪板的形状主要有「Twin(双向板)」和「Directional(单向板)」两种。

如上图所示,双向板的板头和板尾是完全相同的。这样的好处是,无论我们是正脚还是反脚,都可以完美的适配,非常适合那些将来计划玩平花或者公园的小伙伴,同时对于无法确认自己是「Regular」还是「Goofy」的新手也比较友好。

这里大家可能好奇什么是「Regular」,什么又是「Goofy」?简单说,滑雪时习惯把左脚放在前方的滑雪者叫做「Regular」,反之右脚在前的为「Goofy」。如果还是觉得有点抽象,可以看一下下面这个图片:

板头(Nose)在滑雪时指向山脚,板尾(Tail)在滑雪时指向山顶

通常情况下来说,单向板的板头要比板尾长一些,以便在雪比较深的情况下提供更好的「浮力」,其原理与冲浪类似。

另外一个好处是,在不平整的地形上单向板可以提供更好的稳定性,毕竟一路酷爽飞下山才是它的正确打开方式。

看到这里,想必不少小伙伴也大概猜到「单向板」与「双向板」最大的不同了,那就是我们不能调换它的板头和板尾。并不是说我们完全不能,你当然可以用单向板来「反脚」滑行,但是过长的「板尾」会让你的转向异常困难。经常玩反脚的话,还是老老实实地用双向板吧。

拱形

在那让人怀念的旧时代,单板世界只有一种叫做「Camber」的拱形,属于神一般的存在,无人能及。

但人类永远不懂得知足,于是乎我们现在又有了:「Rocker」、「Flat」和「Hybrid」等拱形的板子。

前面提到了,Camber 是最常见的拱形,放眼全球,目光所及之地必有其身影。因为其良好的弹跳性和稳定性,无论在有冰还是不平的雪道上,你都可以滑得游刃有余。

虽然说 Camber 各种好,盐鹅它对新手并不好。因为其拱形特点,你可能不得不经常的在雪道上「吃冰沙」。

Rocker 的板子对新手就比较友好了,转弯容易不卡刃,简直是新手福音有没有?

因为其拱形的特点,板子两边的接触点并不像 Camber 那样有较好的抓地力,因此在高速滑行时会有不稳定的感觉。

如果未来打算玩玩刻滑或者旋转跳跃啥的,那么这块板子就无法满足你的需求了。

Flat 最适合在比较厚的雪上滑行,但糟糕的是,它既没有 Camber 稳定的特点,又没有 Rocker 不易卡刃的特性。

难怪有人批评说 Flat 板子总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

Hybrid 是单板界的一个新趋势,可以说它完美地融合了 Camber 和 Rocker 这两个世界。

它有着 Rocker 不易卡刃和容易转向的特性,同时也有着 Camber 引以为傲的弹跳性和稳定性。

可以说一板在手,天下我有!但是但是但是,在高速滑行时其稳定性还是无法与 Camber 相提并论的。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大多顶级的单板都是 Camber 拱形,Hybrid 的主要是中端产品的原因吧。

总结

一句话:如果你是一个完全没有任何板类运动(冲浪、滑板等)经验的新手,选一块全地形 Rocker 拱形的双向板(All-Mountain Snowboard with True Twin and Rocker)。

友情提醒:千万不要买特别硬的板子,选一块软一点的板子,因为其容错度会更高(少摔跤)。

对于那些将来想要玩公园的,一个 Camber 或 Hybrid 的双向软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喜欢追求速度和刻滑的小伙伴,可以考虑硬一点的 Hybrid 或 Camber 的单向板。

固定器

固定器有很多种,最为常见的是 4x42x4,就是板子上有两排小孔的那种。其他的还有如 Burton 3DChannel 等的系统。

雪板和固定器必须匹配才能正常使用,不匹配便无法安装与固定。因此根据板子选个匹配的固定器就好了,没什么好说的。

匹配好固定器后,我们需要确定固定器的尺寸,不要过大也不要过小,以刚刚好能放进雪鞋为好。

此外,固定器不应该超出雪板侧边太多,否则需要重新选择宽一点的雪板。

固定器除了规格、尺寸外还有一个参数:软硬度。

初学者建议选择软一点的固定器,这样穿着时可以更舒适,也更容易控制。

对于想要操作感更强,转弯更迅速的小伙伴,则建议选择稍硬一点的固定器。

再有就是绑带系统,说实在的我个人并不是很在意这个。

从传统的绑带,到快拆,到最新的 Step-On 固定器,其实对于滑雪来说完全没有影响(除了 Burton 的 Step-On 必须要使用配套的 Step-On 雪鞋外),选择你自己喜欢的就好了。

雪鞋

终于到雪鞋了!每个人都跟你说要买一双穿着舒服的鞋,怎么说呢?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是千真万确的!

港真,所有滑雪装备我们都可以无脑网购,唯独雪鞋不行!

哪怕铁了心要去马云家买,我也强烈建议你在购买之前找一个本地商家去试穿一下,实在不行就在不同的雪场租不同的雪鞋先体验下。

判断一双雪鞋的好坏,主要有 2 个标准:①原地站立时,脚趾有活动的空间且不挤脚;②走动的时候,后脚跟有被牢牢地固定在鞋子里的感觉。

如果感觉到有任何的摩擦或者疼痛,请不要犹豫,马上换一对。换鞋如果无果,那就换大一码,请不要迷信鞋子上的尺码标记!这也是为什么我再三强调,雪鞋一定要亲自试验过,因为不同牌子的鞋子尺码完全没有参考性,就算同一品牌不同区域的尺码也可能有所差别,比如欧洲款和亚洲款。

最后,为了更好地确认雪鞋的实际效果,试穿的时候请务必带上一对滑雪用的厚袜子。想象一下你满心欢喜地带着新雪鞋去滑雪,可到了山顶后才发现新鞋子挤脚挤到没朋友。眼看着朋友们一个二个下了山,你却只能独自一人在寒风中凌乱。到时候你就会有那种罗老师买星爸爸的冲动了,别说我没提醒你。

结论:新手选软一点的固定器和鞋子,中高级水平的选硬一点的,觉得自己特别牛的就买最硬的!

结语

这篇文章写了好多天,最终总算完成了。还有很多关于滑雪的东西想要介绍,可受限于篇幅并未能尽数覆盖。比如文中提到的 All-Mountain,还有什么 Freeriding 啊,Powder 啊,也都没有介绍,以后有机会再说吧。

如果你有任何关于雪板选择的问题,欢迎留言,我会竭尽所能地回答。

这就是之前英文版里面提及的中文翻译加强版!😊

中文版彩蛋

其实你们看到的中文版已经是第二稿了,与第一稿相比,超过一半的内容都被修改了。

为什么呢?因为之前试读的几个朋友吐槽我写的太过「翻译腔」…… 😂

这个完全是晴天霹雳,始料不及啊,我接受唔到咯!

毕竟我也是在发烧感冒的情况下,用了 2 个小时来「翻译(不经大脑)」的呢,能不能给点 respect?

既然获得了一致「差评」,那咱就重写吧,于是就有了现在这篇文章。